“嗚……”隨著一聲轟鳴,中歐班列(義烏—馬德里)從浙江義烏西站緩緩發(fā)出。十幾天后,這列火車將到達西班牙馬德里,把來自義烏的服裝、汽車配件及各類小商品送到歐洲各國。返程時,這趟火車會滿載來自歐洲的紅酒、橄欖油、奶粉等產(chǎn)品。(4月20日《經(jīng)濟日報》)
中歐班列自開通以來,飽受網(wǎng)民的爭議,很多沿線國家也采取觀望態(tài)度。尤其是一開始的時候,開行數(shù)百列中歐班列,返程班列寥寥無幾,更是招來部分網(wǎng)民的攻擊、唱衰。然而,中歐班列不僅沒有被這些流言蜚語所“擊敗”,還“愈挫愈勇”,讓唱衰的聲音不得不沉寂。2016年,中歐班列共開行1702列,同比增長109%,其中返程班列572列,同比增長116%。2017年,中歐班列計劃開行2200列,將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
中歐班列上的貨物從開行初期較為單一的小商品和電子產(chǎn)品逐步豐富到品牌服裝、通訊設備、五金機電、圣誕禮物等商品,“中國制造”為越來越多國家所認可。造成這種現(xiàn)象主要原因,是中歐班列更多打開的是中低端市場,民間交流頻繁,產(chǎn)品不再局限于以往的高精尖、奢侈品、稀缺資源等普通百姓用的不多的產(chǎn)品。這些東西雖然單價不高,利潤也低,但市場龐大,終將量變產(chǎn)生質變。另外,這些商品更像是“敲門磚”,給沿線國家重新認識我們的機會,“中國制造”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詞,因為里面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創(chuàng)造”。
中歐班列是“一帶一路”重要的一環(huán),不但給沿線國家送去了“中國制造”,也給他們帶去了“中國機會”。中國近幾年來的發(fā)展有目共睹,一個個中國式奇跡震撼著全世界人們的眼球。今年,中國一季度國民生產(chǎn)總值(GDP)增長率達到6.9%,外媒紛紛強調“增長表現(xiàn)超出預期”。美國《福布斯》更是這樣評價:中國的經(jīng)濟奇跡沒有結束,而是進入了第二階段。秉承開放、和諧、共榮的中國,并沒有“獨善其身”,選擇通過中歐班列,讓沿線國家共享“中國機會”。尤其是隨著中國中產(chǎn)階級比例的增加,中國的消費力將不斷刷新紀錄,這是沿線國家擴大外貿出口,增加就業(yè)機會,提升國際影響力不可多得的機會。
隨著“一帶一路”影響力的增加,中歐班列所帶來的收益為越來越多國家所預見,愈來愈多國家選擇“搭乘”中歐班列。尤其是中歐班列帶去的“中國機會”讓很多沿線國家看到騰飛的希望,資源將不斷豐富,經(jīng)濟將不斷發(fā)展,科技將不斷提高……中歐班列,讓“中國機會”得以共享,也讓“中國奇跡”得以“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