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2月28日上午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人民網,3月1日)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改革開放以來“總設計師”高瞻遠矚,謀劃全局的成果,也是我黨一貫堅持的基本路線更是核心內容。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國從一個經濟落后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為全球經濟的復蘇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
而這“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榮譽卻來之不易。“粗獷型”發(fā)展模式曾經一度為國家經濟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這種以犧牲環(huán)境為代價的發(fā)展模式無疑與當前“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路相違背。因此,改革既順應時代要求,也是迫在眉睫。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以“革故鼎新”為要義,披荊斬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深化改革,為經濟社會發(fā)展激發(fā)和釋放了巨大的體制動力與內生活力。
然而,改革卻并非一帆風順,卻并非一勞永逸,卻并非一蹴而就。面對經濟體制的改革,我們既要勇于擔當,更要穩(wěn)中求進。正如總書記對當前開展的清理處置“僵尸企業(yè)”工作提出的總體要求一樣,我們既要深入貫徹中央統一部署,把思想和認識統一到黨中央要求上來,堅定不移處置“僵尸企業(yè)”又要“要做好轉崗就業(yè)、再就業(yè)培訓等各項工作,發(fā)揮好社會保障和生活救助的托底作用,確保沒有能力再就業(yè)人員基本生活。要區(qū)別不同情況,積極探討有效的債務處置方式,有效防范道德風險。”
改革必然會有伴隨陣痛,鼎新就必然會面臨抉擇。在深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今天,我們一方面要敢于對“硬骨頭”下手,勇于擔當,另一方面又要堅持“穩(wěn)中求進”的總體思路。既要“有勇”更要“有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