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涂裝配上黃條色帶、可開的車窗、溫熱的茶爐、載滿人的“悶罐”,這樣的“綠皮慢車”在相當長時間里都是人們遠行的重要方式。(2月26日新華社)
“香煙、瓜子、八寶粥,啤酒、飲料、礦泉水啦……來,前面的腿收一下!”這是綠皮慢車時代的列車員常說的段子。綠皮火車,幾代人的集體記憶,盡管它慢而擁擠,也不那么干凈,吵吵嚷嚷,見站就停,還混雜著各種復雜的氣味,但對于有過那段乘車經歷的人來說,是某種難以舍去的情懷。那些污濁空氣中真摯的告別,漫長旅途中偶然的邂逅,無一不是懷念的理由。它見證了太多的分分合合,人情冷暖,承載了太多鄉(xiāng)愁和溫情,是無數(shù)人心中苦與樂。
時代改變了,人際關系的樣貌也已經改變了。在這個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物欲橫流的世界里,人際關系防衛(wèi)而疏離,所有人都像是活在不同次元的空間,不時擦身而過,卻始終沒有交集。以往的火車上雖然少不了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是人情味還是濃郁的。記憶中的綠皮火車像一個菜市場,充滿著濃濃的、真實的煙火氣。拉家常的、吹牛皮的、表演節(jié)目的、互相讓座的,氣氛一片融洽。然而,火車曾帶給人的憂傷和美好,似乎都在一次次升級和一次次的提速中被風席卷而去。現(xiàn)在的人們坐上高鐵,放眼望去,一片“低頭族”,使得干凈明快的高鐵和大都市里的寫字樓一樣冰冷而拒人千里。
當今社會,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相比“慢悠悠”的綠皮車大多數(shù)人更傾向于“風馳電掣”的高鐵和動車,而慢車在時代的沖擊下也已慢慢退出歷史舞臺。但在我國廣闊的西部、山多路險的偏遠地方,“慢火車”的出行模式仍在延續(xù)。生活在這些慢火車線路上的周邊的農牧民在出行時攜帶物品較多,除了行李、農產品、甚至還可能有活物,“慢火車”相較高鐵更適符合當?shù)厝?ldquo;慢生活”的出行需求。大家坐在車里嘮嗑,你一言我一語,如親人一般閑談,讓人艷羨。如今更有不少人不遠萬里尋找綠皮慢車,只為重新享受慢節(jié)奏的生活,找一找那久違的感覺。
印象中的綠皮慢車可能會臟亂差,彌漫著體味兒、汗餿味兒、方便面味兒,既不“文藝”更不舒適。然而,它縱有百般不好,屬于它的那份溫情,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對于過久了城市里快節(jié)奏的生活的人們來說,不妨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慢車旅行,遇上看山,遇水看水,感受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