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鄉(xiāng)鎮(zhèn)干部,在工作中沒有注意自己的言行,沒有躬身平等對待群眾,我深深為之前的行為感到后悔……”貴州省荔波縣佳榮鎮(zhèn)國土資源所所長曹本熙近日在接到處分文件時后悔地低下了頭。(5月4日 中國青年網(wǎng))
原荔波縣佳榮鎮(zhèn)國土資源所所長曹本熙在其辦公室內(nèi),將光著的雙腳搭在辦公桌上,并以高高在上、不屑一顧的姿態(tài)跟群眾交談,全然不顧干部形象,對群眾極不尊重。
因對來訪群眾不屑,大罵群眾,給群眾“下馬威”受處分的案例不乏少數(shù),已不算新鮮事。原宿州市碭山縣北城社區(qū)黨支部書記曹淑蘭對來訪群眾大罵被處分,與此案例有異曲同工之處。只要漠視群眾利益,不尊重群眾就要受到嚴肅處理,這樣“步步為營”的執(zhí)紀監(jiān)督,目的很簡單,就是要徹底斬斷、滅除權力傲慢的“心氣”。
中國是禮儀之邦,歷來重視個人禮儀形象、舉止。古人提出了“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的禮儀要求。而現(xiàn)實家庭生活中,很多人翹腳是為了達到放松的效果,當然,出現(xiàn)在電影鏡頭中的場景,翹腳都是展示角色的蔑視、傲慢、不屑的品性。小節(jié)之中見品性,黨員干部不僅僅代表的是個人,更代表了黨和政府形象,無論什么場景下都不應該忘記自己的身份。因此,組織也對黨員干部的個人形象樹立訂制了“緊箍咒”,防止“脫韁式的馬兒”為所欲為。新修訂的《中國共產(chǎn)黨紀律處分條例》特別指出,“對待群眾態(tài)度惡劣、簡單粗暴,造成不良影響的”, 對直接責任者和領導責任者,情節(jié)較重的,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情節(jié)嚴重的,給予撤銷黨內(nèi)職務或者留黨察看處分。由此看來,徹底消除權力傲慢的“心氣”,也是反“四風”的核心要點。
斷權力傲慢的“頑瘴固疾”,一方面要繼續(xù)加大暗訪、督查力度,以“寸步不讓”的態(tài)度嚴厲查處;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嚴明組織紀律,內(nèi)化黨員干部紀律意識、自律意識、政治意識,擠壓權力傲慢滋生空間,不給其喘息機會。唯有多措并舉,警鐘長鳴,常抓不懈,讓黨員干部時刻保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敬畏之心,才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今年是十九大承前啟后之年,也是“十三五”發(fā)展的決勝之年,也是扶貧攻堅、精準脫貧的關鍵之年。組織為黨員干部提出更多要求、挑戰(zhàn),人民群眾也會提出很多要求、期盼。錯綜復雜大事要事的疊加期,極易引發(fā)權力傲慢,對百姓不屑一顧,口出狂言。各級紀檢監(jiān)察部門更應加大發(fā)現(xiàn)和查處力度,抓早抓小,加強宣教工作,善用活教材,形成警示案例,形成有力震懾網(wǎng),防止權力傲慢“重演”,使全面從嚴治黨真真扎根于每位黨員干部心中。
《管子》里寫道“是故有道之君,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也”。作為黨員干部,要想仕途行穩(wěn)致遠,關鍵還需加強黨性修養(yǎng),加強內(nèi)心礪煉,補足思想之“鈣”。在做群眾工作,面對群眾切身利益,必須保持一股靜氣。以“甘為民仆恥為官”的淡泊之心,以“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虛心,沉下心來,俯下身來,傾聽人民群眾的心聲,時刻不忘公仆形象,常思百姓冷暖,才不致于“心胸狹隘”,對人民群眾“爆粗”,并給黨和政府形象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