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我院組織觀看了電影《知心法官》,電影講述了一個扎根在基層的女法官黃志麗,36歲還未婚嫁,傾心奮斗在辦案一線,用女性特有的耐性和柔情溫暖著身邊的每一個當事人。她被老百姓親切的稱為“知心法官”,其所辦理的5000多件案件無一發(fā)回重審、無一撤銷改判、無一申訴信訪、無一投訴舉報。她被評選為“全國最美基層法官”,在發(fā)言大會上,她說道“身為法官這個職業(yè),就要心系百姓,努力讓老百姓在每一個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法律是冰冷的,但人心是暖的;法律是冰冷的,但法官應有溫度”。這兩句話在電影里頻繁出現,但次次撼動人心。記得有一個片段,書記員陳婉問黃志麗法官,到底是什么東西讓她這樣不辭辛勞、不厭其煩的給當事人做工作,往當事人家里跑。當時黃志麗只說了三個字“同情心”。確實,當事人的案件只是我們工作的一部分,可對他們來說卻是天大的事,只要我們多一點耐心、寬容心、同情心,或許就能真正達到“案結、事了、人和”。電影中出現了幾個案例,一個是黃法官在會上所講到的,兩兄弟為了二丈土地將官司打到法院,最終她判了讓哥哥返還所占土地。案子結了,看似判決公正,但實則抹殺了手足親情,她事后回訪了解到,兩弟兄從此不來往,這個案子深深觸動了她。相反,電影里的其它幾個案件均是講到黃法官以耐性和同情心打動了雙方當事人,最終案件以調解結案,雙方當事人把手言和,達到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身為法院人,我從黃志麗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她堪當時代楷模,她的耐心、同情心,她對工作的熱情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這部電影折射著我們每一個法院人,在工作中設身處地為當事人著想,學會換位思考也就能多一份理解和包容。同樣作為一個基層法官,我們是怎么樣工作的,我們又該如何辦案,這值得大家思考。黃志麗認為“法官的價值不僅在于辦案,也在于傳遞法治理念,樹立公眾對司法的信心”。她的先進事跡告訴我們,法治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