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diào),廖俊波同志任職期間,牢記黨的囑托,盡心盡責,帶領當?shù)馗刹咳罕姄湎律碜?、苦干實干,以實際行動體現(xiàn)了對黨忠誠、心系群眾、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優(yōu)秀品質(zhì),無愧于“全國優(yōu)秀縣委書記”的稱號。
俗話說得好,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廖俊波雖然走了,但他卻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意在號召廣大黨員干部向榜樣看齊,學習他信念堅定、忠誠于黨的政治品質(zhì),學習他心系群眾、勤政為民的公仆情懷,學習他敢于擔當、苦干實干的務實作風,學習他無私奉獻、忘我工作的敬業(yè)精神,學習他廉潔奉公、干凈做事的高尚情操。
人生的意義,不在于生命的長短,而在于生命的內(nèi)涵。品讀廖俊波的先進事跡可以發(fā)現(xiàn),從學校教師到從政為官,他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移公仆之心,的確無愧于“全國優(yōu)秀縣委書記”的稱號。尤為可貴的是,從基層干部到主政一方,他一言一行不忘公仆形象、一舉一動常思百姓冷暖,同樣對得起政和縣23萬父老鄉(xiāng)親。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一個干部的從政聲譽到底怎樣,不是看他在任時拿到了多少獎狀、捧回了多少獎杯,也不是看他在任時報紙上留下了幾次名、電視里出現(xiàn)了幾次影,更不是看他在任時會議上怎么自吹自擂、報告里如何妙筆生花。恰恰相反,一個干部的口碑,往往要等離任或去世后,才能從閑談的民意中找到答案。
干部生活在群眾當中,工作在群眾周圍,他們好還是不好,群眾最有發(fā)言權。而且,事實也一再證明,群眾看干部基本不會看走眼。諸如焦裕祿、王伯祥、谷文昌、高德榮等等,都是人們口口相傳的好干部。這些在不同時期涌現(xiàn)出來的先進代表,歷經(jīng)十幾甚至幾十年的歲月檢驗,依舊是鼓舞一代又一代人不斷前進的精神動力。
毫無疑問,廖俊波也是這樣的好官。作為“一線總指揮”,他一直把增進百姓福祉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在擔任政和縣委書記期間,該縣財政收入從1.6億元增加到4.9億元,該縣貧困人口脫貧率達69.1%。他用為官一任的業(yè)績,兌現(xiàn)了造福一方的初心。地方發(fā)展的“領頭羊”、同事眼里的“工作狂”、百姓心中的“貼心人”,這些不同的稱謂,正是當?shù)攸h員群眾對廖俊波的由衷褒獎。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廖俊波同志是新時期共產(chǎn)黨人的學習楷模,是踐行“兩學一做”的突出典范。對標典范,就是要在學習廖俊波同志的過程中,真正把“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內(nèi)化于心。一心一意干事,真心真意對黨,全心全意為民,從而創(chuàng)造出經(jīng)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