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公安機關將進一步加大刑事打擊力度,積極會同有關部門推動食品造假行為直接入刑。(3月18日新京報)
近幾年,跟食品安全相關的新聞報道,一直就沒淡出過公眾的視野。如此語境下,我們究竟還能吃什么,無疑是困擾大家的一塊心病。如今,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公安機關將進一步加大刑事打擊力度,積極會同有關部門推動食品造假行為直接入刑。這一利好信息,讓人們對吃得放心充滿了期待。
吃得安全,喝得放心,是廣大群眾的迫切心愿。但從實際情況看,食品安全形勢并不盡如人意。據(jù)記者17日從公安部獲悉,2016年,公安機關全年共破獲食品犯罪案件1.2萬起,公安部掛牌督辦的350余起案件全部告破。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制假售假的黑工廠、黑作坊、黑窩點、黑市場等犯罪網(wǎng)絡依然十分猖獗。
造假分子敢把貪婪的觸角伸向食品行業(yè),究其原因,還是懲治過于疲軟助長了不法生產(chǎn)經(jīng)營者的賊膽。畢竟,食品制假造假等行為,只要沒有造成嚴重后果,監(jiān)管機關對個人違法犯罪無任何強制性的手段。至于經(jīng)濟處罰、沒收設備、搗毀窩點、行政拘留等手段,對見利忘義的黑心商販而言,根本起不到震懾效果。
也許有人會說,食品造假領域的司法實踐并非真空。2011年,無錫市就對轟動一時的銷售假牛肉案進行過判決。事實上,包括這起案件在內(nèi),諸如上海福喜銷售過期肉、上海冒牌乳品等案件,都是以生產(chǎn)銷售偽劣產(chǎn)品罪、違法經(jīng)營罪等罪名來起訴的,不是按照食品安全違法犯罪來起訴的,因為依據(jù)食品安全法構不成犯罪。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是關乎國之民生的頭等大事,必須要抓緊抓好。治理“餐桌污染”問題,取得“保胃戰(zhàn)役”勝利,相關部門應加快協(xié)商進度,完善打擊食品犯罪司法解釋,積極推動食品造假行為直接入刑盡早落地。加大對違法者的刑事處罰力度,讓昧著良心賺錢的人付出慘痛代價,才能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與此同時,加快建設全國統(tǒng)一的食品安全執(zhí)法信息共享平臺,也應當及時跟進。實時錄入行政處罰信息和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信息,并對所有信息進行逐一分析,切實解決有案不移、有案難移、以罰代刑、降格處罰等問題。使違法犯罪受到相應的制裁,做到不偏不倚、不枉不縱,以此倒逼不法分子不敢去打食品的歪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