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一家商場里的三星智能手機柜臺,31歲的林文杰正考慮買哪種手機,這時候一位女銷售人員走到他身邊給出了建議。這位供職于消費信貸公司的女銷售員告訴他,她有辦法讓他只需支付不多的首付就可以得到一部較大存儲空間的手機。最終,林文杰拿出1688元人民幣,消費信貸公司支付了剩余的手機價款——5300元人民幣。他說:“我只需出一點點首付,就能得到一部128G內存的手機了。”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7月26日報道,自監(jiān)管機構進一步放開消費金融市場以來,信貸機構雇傭了數十萬人到全國各地的收銀臺甚至停車場現場辦理手機、電子設備和汽車的貸款。
外媒認為,這種受到抑制的需求是巨大的。千禧年一代消費者往往很難從傳統(tǒng)銀行獲得貸款,許多中小城市的消費者的錢包里沒有信用卡。預計這個蓬勃發(fā)展的市場到2019年將價值3.4萬億元人民幣,而且消費潮的興起將有助于中國擺脫靠投資拉動的發(fā)展模式。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金融學教授芮萌表示:“在中國歷史上,中國人往往不會大舉借貸。個人負債被認為是不好的事情。”他指出,中國家庭債務在過去8年增長了一倍,而且人們普遍認為到今年年底將達到GDP的50%。“但千禧一代的年輕人愿意借貸,以便即刻享受生活”。
報道稱,一些專家警告,這種面向年輕消費者的高利率信貸激增,以及家庭債務的快速攀升,未來可能給金融監(jiān)管機構帶來麻煩。
法國巴黎資產管理的高級投資策略師丹尼爾·莫里斯表示:“我們已經對地方政府債務感到擔憂,還有企業(yè)債務,因此現在我們開始關注家庭債務。”
但他指出,話雖如此,但當前的水平仍不算過度。他說,考慮到美國利率上漲緩慢,使其對中國利率的壓力減弱,今年不太可能出現對借貸者償債能力的擔憂。相反,消費增加應該能讓中國逐漸不再將出口作為經濟增長的源泉。
報道稱,為了爭搶消費者,信貸機構雇傭了成千上萬的銷售人員。在一些店鋪,多達5個不同的金融集團出現在POS機附近,爭著給消費者發(fā)放無抵押貸款。許多公司想方設法利用無利率貸款和低首付來吸引消費者。
報道稱,但是盡管事實證明這一行業(yè)利潤很高,但賴賬行為迅速增長。針對中國個人對個人(P2P)——將散戶投資者與有資金需求的個人聯系起來——貸款機構的新法規(guī),促使許多P2P機構進軍消費金融市場。閃銀奇異的CIO李昊表示,這為借貸者和放貸者都帶來了新的風險。他說:“數千家平臺現在都在做消費信貸。許多平臺目前缺乏風險管理技能。”閃銀奇異是一家?guī)椭刨J機構計算消費者數字信用評分的公司。
與此同時,需要快速獲取資金的人能夠從數家不同的信貸機構獲得大量借款。李昊表示:“貸款數額很小,但消費者可以從數百家不同平臺獲得借款。”他指出,如果此類行為持續(xù)大規(guī)模存在,就可能產生系統(tǒng)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