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頭村從前真窮:嫁進來的媳婦兒熬不住,偷偷跑了6個;村民賣頭豬,光雇工把豬抬出去,就得花去豬價的1/4。(人民日報,3月19日)
“要致富,先修路”,這是在民間廣為流傳的 “致富箴言”。在巖頭村,一條4米寬的進村道路,讓村民留住了媳婦、增加了收入;在肖家塘村,一條5公里的硬化道路,不僅讓村民過上了現(xiàn)代化的生活,更為全村種下1000多顆“致富希望”……
西疇縣作為一個滇東南的邊境小鎮(zhèn),地處滇黔桂石漠化核心區(qū),“生態(tài)癌癥”成為了壓在該縣委縣政府以及群眾頭上的“大山”。然而,西疇縣卻并未因這樣的生態(tài)硬傷而“放棄治療”,相反,在當?shù)卣膸ьI(lǐng)下,在群眾的凝心聚力下,西疇縣自上而下,拿出了“遇水搭橋、逢山開路”的決心,為其他貧困地區(qū)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樹立標榜、注入信心。
“西疇精神”告訴我們,脫貧攻堅,重在“群眾主動”。 在西疇縣農(nóng)村自建道路的總投資中,群眾自籌、投工投勞占了75%以上,這無疑是西疇縣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打贏攻堅戰(zhàn)的最主要原因。在這75%的占比中,無論是群眾自籌還是投工投勞,隱含的都是“群眾自主”這一脫貧真諦。李明華等村民的12年苦戰(zhàn),終換來企業(yè)入駐、村民增收;候壽高等村民的6年奮戰(zhàn),終迎來樹苗下地、小車入戶。在脫貧攻堅戰(zhàn)中,我們需要李明華、候壽高這樣思想開明、不計個人得失的村民,需要他們堅持不懈的“長征精神”。
“西疇精神”告訴我們,脫貧攻堅,亦要“黨政推動”。在西疇脫貧經(jīng)驗中,政府投資雖然只占不到25%的“份額”,但是卻為群眾積極參與、自主奮斗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礎(chǔ)保障。從西疇縣著名的“不等式”來看,政府的“10萬元”投資就是群眾自籌、投工投勞的“引子”,是激發(fā)群眾積極參與的重要因素。同時,脫貧攻堅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就需要黨委政府也要具有“長征精神”,能夠沉得住氣、熬得過苦,發(fā)揮好“25%”的引領(lǐng)作用。
“群眾主動”與“黨政推動”,只有相輔相成才能夠?qū)?ldquo;扶貧不等式”的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