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推進農(nóng)業(yè)供給側(cè)結構性改革。其中第五部分第25條明確指出:扎實推進脫貧攻堅。進一步推進精準扶貧各項政策措施落地生根,確保2017年再脫貧1000萬人以上。我們知道,用五年時間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是黨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有些扶貧項目卻是一拖再拖建不下去,比如在國家級貧困縣湖南省保靖縣。 (2月25日央視財經(jīng))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對于湖南保靖縣的百姓來說卻是“修路難,難于上青天”。一條全長63公里,途經(jīng)6個鄉(xiāng)鎮(zhèn)10多個行政村,建成后5萬多群眾將從中受益的“扶貧路”,從“十一五”期間立項、“十二五”期間動工,到“十三五”仍未完工。因為修路修成半拉子工程,村民柑橘四分之一價格都賣不出去。
“要想富先修路”,路是帶動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主要因素,所以修路應該是扶貧致富的首要工作,我們不能因為遇到一些困難就影響修路的進程。通過新聞,筆者總結了幾個導致修路進程如此緩慢的原因,首先是審批程序過于繁瑣,走審批就用了三年,耗時過長;其次是部分居民因為政府承諾的未兌現(xiàn)而對于此項工作產(chǎn)生了抵觸情緒;再次是修葺路段地質(zhì)狀況差,容易塌方且施工技術難度大,工期時間加長;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資金困難的問題。
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還需要從幾方面著手,首先是應該簡化審批程序,降低審批時間;其次是對當?shù)厝罕娮龊冒矒峁ぷ?,爭取得到大家的理解與支持;再次是聘請技術人員專門進行技術指導;最重要的是上級政府部門應該加大精準扶貧的力度,根據(jù)當?shù)氐膶嶋H情況加大資金投入。最后我們的基層黨員更應該起到先鋒模范作用,帶頭支持政府的工作,對群眾做好宣傳和安撫工作,動員群眾積極參與到修路工程中。
一條63公里的路不應該成為群眾脫貧致富路上的絆腳石,政府更不應該因為這一條63公里的路讓老百姓對政府失去信心。筆者始終堅信修路難,卻不會真的難于上青天。只要政府部門堅持正確認識矛盾特殊性與普遍性的統(tǒng)一關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各個貧困縣的不同情況進行精準扶貧,這樣不管在扶貧工作中遇到再大的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也不會再出現(xiàn)“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相關關鍵詞: 修路難,真的難于上青天嗎?